芒種后,魚苗栽培進入高峰期。為提高魚苗栽培的成活率和生長率,熟悉現階段魚苗的采食特性,科學管理栽培非常重要。
一,在魚苗栽培期間進行科學喂養:
除了良好的水生態環境外,真正影響現階段魚苗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能否提供足夠的適口餌料,因此,在夏季花卉栽培期間,科學的肥水和喂養管理非常重要。
1、浮游動物在水花下塘前培育-肥水下塘:
水花講究肥水池,保證池塘下水時水體有足夠的天然餌料,即輪蟲、無節幼蟲、小枝角等小型浮游動物。所以池塘前的肥水時機很重要,原則上不宜過早。肥水過早會導致大型浮游動物過多,魚苗難以攝食;不宜過晚,否則水體較薄,魚苗容易食物不足,體質差。
小球藻+超濃縮肥水膏+復合芽孢桿菌可在放苗前3天用于肥水,保證放苗時是水中輪蟲栽培的高峰期。但要防止肥水不當導致水質惡化,造成魚苗全軍覆沒。
肥水不僅可以在放苗前3天向水體補充大量的活菌和代謝產物,保證良好的水環境,還可以直接被水體浮游動物采食,促進水體浮游動物的快速生長。同時,其豐富的發酵碳源可以促進水中有益藻的生長,肥水和穩定水持續時間長。
2、7~水花栽培期10天-定期肥水,保持水體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:
水花到烏仔時期,魚苗主要靠視覺主動吞食。在此期間,除了密切關注水肥和水環境外,還應補充一些人工餌料,如豆漿、豆渣和蛋黃。但要注意喂食頻率和喂食量,根據具體的喂食密度多次喂食。喂食過程中要注意是否有剩余材料,及時調整喂食量,遵循升溫緩加、降溫急減的原則。
此外,在此期間,部分塘口依靠肥水模式培育魚苗,因此必須繼續使用優質發酵飼料肥水培育水體浮游動物,可以向外潑EM菌和乳酸菌穩定水,每3~每五天一次,或者根據水色潑灑。
隨著魚體的生長,粉末會被魚苗食用。進入水體可以分解大量的耗氧有機物質,如殘餌、糞便和死藻,穩定水質,為魚苗提供良好的水環境。
3、10~烏仔養殖期15天-保證消化吸收,營養積累充足:
魚苗烏仔到夏花時期,食性開始明顯轉化,鰱魚、鳙魚由吞食轉為濾食,草魚、鯖魚開始攝取破碎物和發酵飼料。
魚塘可以加入適量的丁酸菌混合物進行喂養。一方面可以誘導和促進進食;另一方面,發酵肽、寡糖等活性物質可以修復受損的腸道上皮細胞,增加腸道絨毛長度,調節腸道菌群穩定狀態,啟動腸道菌群免疫系統,為養殖中后期的頂料打下良好的基礎。
4、15天后夏花至魚種栽培期-保肝是重點:
魚苗長到夏花,食性基本接近成魚,主要注意飼料的粒徑和營養。每年7-10月是養魚的關鍵時期,養魚量即將達到高峰。在緩解魚腸消化負擔的基礎上,要加強魚的肝臟保健,定期使用維生素和膽汁酸,為魚提供營養,增強體質。
第二,良好的水質管理,預防疾病可以事半功倍:
1、加注新水:
魚苗下塘時水位調節為50,以保持水體的肥度和透明度。~60厘米,隨著魚體的生長和投餌量的增加,定期加入新水,確保魚體的生存空間和凈化水體的能力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在添加新水時,進水口應使用60目細網布進行過濾。一方面要防止青蛙、水蛇、蜘蛛、青蛙卵等敵人進入,另一方面要減緩水流對池塘底部的影響,這樣也有助于避免注水時在水中形成大漩渦,使魚苗產生壓力反應。
2、控制水質指標:
盡管在魚苗期要加強肥水,但是在肥水期要及時檢測水質指標。另外,魚苗下塘前1~三天內,必須對水質指標進行檢測,并進行1天。~兩次試水,檢查清塘藥物是否殘留,或肥水不當產生的氨氮或亞硝酸鹽是否超標。
3、底質管理:
在水產養殖中,水質管理重要的是底質管理。但魚苗養殖初期的底質管理容易被忽視。一方面池塘不徹底,肥水不當,水色濃,底部長期溶解氧不足;另一方面,魚苗期過度喂養,底部堆積大量殘餌和糞便厭氧發酵,容易滋生有害細菌和寄生蟲。
定期改變生物底部,補充有益菌和碳源,提高水的活力、肥力和凈化水質。魚苗養殖中后期,魚苗塘寄生蟲的處理是養殖的主要問題,寄生蟲的出現和爆發主要與底質有關。因此,在養殖中后期,必須重點關注魚塘的底質,交替使用生物底質和化學底質。
及時拉網鍛煉,及時分塘:
為了增強夏花魚苗的體質,提高運輸成活率,夏花出售前應進行拉網運動。主要是促進肌肉收縮和鱗片緊密,促進皮膚粘液分泌,增加魚苗的運動量,排除糞便。同時,拉網運動也有助于增強運輸過程中的抗低氧應激能力。
在拉網運動中,一定要注意拉網的適當速度,盡量減少魚苗體表的損傷。注意拉網當天停止進食。在魚苗出售前做兩次拉網運動。
在拉網運動的基礎上,魚苗20天左右使用魚篩分塘,有助于緩解密度限制,防止不同規格的魚苗相互殘殺。
此外,夏花魚種植出池塘后,為避免將病菌帶入新的水體和魚體,因拉網受傷而發病,應使用聚維酮碘密集消毒一次,進入池塘后當天及進入池塘后3次。~每五天進行兩次消毒。